1949年5月27清晨,11岁的懵懂少年走出家门,看到的是街道上露宿街头的解放军。徐寅生和他的家人曾经居住在浙江中路延安东路的石库门蜗居里,现在那里已经成了延安路高架旁的高楼巨厦。十年以后,普通工人的儿子徐寅生成为国家乒乓球队的一员,再过了两年,他和队友合作拿下了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,捧回了斯韦思林杯。 运动员时代,徐寅生留下“12大板”的乒坛佳话;放下球拍,他以总教练身份率国乒重夺斯韦思林杯,并亲历“乒乓外交”的历史一刻;执掌国际乒联,他转型顶层设计者,用“小球改大球”的创新提议,助乒乓球运动焕发新生。一段银球传奇,一位乒坛智者。围绕乒乓球的改革与发展,他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在实践…… “12大板”是精神传承 打球时徐寅生就是个爱动脑筋的运动员,善于钻研对手,汲取经验。196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男团决赛,他与日本选手星野展弥的“12大板”佳话,实质是每球必争,见招拆招。当时中国队大比分1比2落后日本队,男团第四场的决胜局,徐寅生20比18拿到2个局点,下一分的争夺,他接发球抢攻,星野退守放起高球,一个近台一个远台,两人你来我往,斗智斗勇。待到星野放来第11个高球,徐寅生猛扣对方中路,迫使对手犹豫中动作变形,回球出界。中国队因此上演精彩逆转,第一次举起斯韦思林杯。
|